印度神话
作者:印度人 朝代:古印度
《印度神话》介绍

印度神话是一个综合体。它综合了不同来源的神话观念、形象和题材。
印度教在公元前1000年末取代了古代的吠陀婆罗门教。在前一个时期受到佛教和耆那教排挤的婆罗门教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印度教的形式复活。它吸收和同化了许多民间信仰和仪式。
早期的印度神话在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反映出来,成熟的印度神话则在往世书、宗教宇宙史诗以及在梵文的古典文学和用新印度语写的中世纪文学中有所反映。在晚期的吠陀文献中,原来占主要地位的雅利安众神已退居次要地位。
创造神生主越来越多的以最高神的身分出现。在史诗阶段的开始时期,梵天取代了生主,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受《奥义书》中哲学诗歌的影响。在这里梵天是“梵”的人格化。在史诗中梵天和梵相等,并不起主要作用。梵天的形象首先同宇宙论联系在一起。
关于宇宙起源的不同观点既反映了极端古老的观念,也反映了相对晚期的思辨哲学。源自吠陀神话的观念之一认为宇宙产生于一只宇宙卵。这只卵是在原始洋中由于热的力量产生的。从卵中出现了创造主梵天。他用这个卵的材料创造了宇宙。
在诗歌中,宇宙总是分为三界:天、地、地下。梵天创造宇宙之后又制造了水中地、天上星、决定时间之流,为防止人口过多而创造死亡等等。他把宇宙的部分领域交给了神和他的后代去掌管,建立了社会秩序,宗教仪式,确立了阶级和4个等级。诗歌特别强调梵天在确立天上王权中的作用。他令因陀罗为众神和人间之王。梵天一开始虽为自在之物,但后来也失掉了他的超时间的领导地位。在诗歌中作为首神除梵天外还有毗湿奴和湿婆。那些在吠陀神话中占主要地位的神则降到次要地位,组成了护世天王,各管一方,因陀罗还保留着雷公雨神的职能,但他的军事职能越来越突出。他成了神帅,军事贵族的保护神。
吠陀中的伐楼那成了第二位的水神。阎摩的意义越来越大,成了死神,阴魂之王,最后成了地狱的主宰。俱毗罗是新出现的财神和夜叉之王。他被认为是由人变成了神。护世天王中增加了阿耆尼、苏利耶、苏摩和伐由。双马童、婆罗室伐底虽未进入护世天王位,但仍留在神系中。陀湿多以毗首羯磨的名字在史诗中出现,是制造一切外形的能工巧匠,手工艺的人格化。他甚至是宇宙的创建者。神的等级和职能的区别在史诗中也不固定。神的基本格局仍然继承了吠陀神话的传统,即33个,分成4组。
实际上神的数字比这个数字要多许多,他们是自然界、村庄、家宅的各种保护神,属于神话中的低层次。吠陀后的神更为人格化。与神对立的是魔怪阿修罗。神和阿修罗曾共同搅拌乳海,希望从中搅出仙露。众神把曼多罗山作搅棒,用巨蛇舍沙做绳索,把山缚在一只大乌龟背上,沉到洋底。经过晃动,搅出了天堂树,太阳马,吉祥女神和使人长生的仙露。作为副产品是搅出了剧毒,威胁宇宙的生存,湿婆将剧毒喝下,脖子被烧青。在毗湿奴的帮助下众神从阿修罗手中骗来了仙露。在史诗神话中,阿修罗的等级扩大了。
在吠陀神话中就已经有的阿修罗、罗沙和毕舍遮同神,人和祖神相对立。低层次的神话在扩大。乾闼婆和央舍的形象从吠陀进入了史诗,变成了人形。除以漂亮的青年男女出现的夜叉伴随俱毗罗之外,还有半马半鸟的瞿耶伽和人形的那罗。乾闼婆作为天上的音乐家则是再现了紧那罗的形象,还有天使一样的悉陀。稍后又出现了善良精灵持明,他们居住在山林间。人头蛇身的波陀也起重要作用。太阳鸟之王伽楼罗与毗湿奴联系在一起。在印度教的动物神话中也象在吠陀神话中一样,母牛继续起着重要作用,出现了如意牛苏罗毗的形象。出现了受到普通百姓热爱的神猴哈奴曼。他帮助罗摩从罗波那手中夺回了罗摩的妻子悉多。
在印度神话中出现了众神各自的坐骑。梵天乘鹅,毗湿奴乘坐大鹰(金翅鸟迦楼罗),湿婆乘坐白牛。
在植物中,菩提树占有重要地位,它与吠陀中的宇宙树观念有关。此外还有无忧树,尼拘卢陀树,荷花都受到崇拜。在印度神话中,大地是水平圆形,中间是神话中的须弥山,四周是被大洋隔开的四大陆地。日月星辰围着须弥山顶转动。宇宙是“梵卵”的形状。天分六层,越往上越美。最高层是梵天界。天上住着众神、哲人以及其他的半仙之体。地下分七层,这里住着那伽,再往下是七层地狱。地狱下面住着蛇王舍沙。梵天被硬壳包围着,与外空间隔开。这空间中也有无数的宇宙。承认无数的“界”不断的出现和消失已是晚期发达的印度教观念。印度教还从吠陀神话中继承了一个主导观念,即禁欲、苦行能产生的魔法力量。苦行可使人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可以把破坏力和创造力结合于一身。但是印度教中又有禁欲主义因素和纵欲因素的统一和综合。
印度教的另一特点就是,相信苦行僧的诅咒力量。诅咒可致英雄死命,可在短期内使被诅咒的人变化形体。而且一旦发出诅咒,不到他说出的条件,他本人也无法撤销。因此苦行的圣者可以高于某些神。在印度教的宇宙论中,宇宙循环观念,即宇宙定期毁灭定期复原的观念得到发展。宇宙的存在与毁灭就是梵天的“日”与“夜”。梵天神睡觉,宇宙就毁灭,梵天神醒来,宇宙又恢复(关于梵天一天的长度,参看“劫”和“由迦”条)。
在已经形成的印度教中,梵天对于毗湿奴和湿婆处于从属地位。但仍是三主神之一。他的任务是创造了毗湿奴和湿婆的任务是保存和破坏。但是在后期的印度教文献中,梵天只是根据毗湿奴和湿婆的委托创造世界。在史诗和往世书中有两个神话系统并存,即毗湿奴神话系统和湿婆神话系统。毗湿奴神话系统利用印度教中毗湿奴下凡的理论,吸收了一些地方上独立的信仰和崇拜。他的十次下凡中最重要的一次是下凡为黑天。在这一形象身上汇集了各种不同来源的神话。
以黑天的形式崇拜毗湿奴形成了毗湿奴神话中一个强大的分支——黑天神教。在成熟的印度教中,正是毗湿奴(或黑天)成了宇宙的灵魂,排除了梵天的主导地位。稍后又形成了摩耶毗湿奴的观念。摩耶即指毗湿奴的创造一切的法力。毗湿奴躺在宇宙洋中巨蛇舍沙身上已是印度教的经典形象。从毗湿奴的肚脐中长出了莲花。莲花中坐着创世者梵天。湿婆神话中充满了前雅利安人神话的遗迹。在印度教众神中湿婆保持着落落寡合的性格,他住在北方远离人群的喜马拉雅山上的吉罗娑。在他身上禁欲的威力得以充分体现,同时又反映出禁欲和纵欲统一的痕迹。
林加成了对湿婆崇拜的主要物体。在印度教的三主神中,湿婆主破坏。但在湿婆的神话体系中,破坏与创造是联系着的。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破坏是创造的前奏和条件。湿婆是舞蹈之神。这反映了原始人关于舞蹈有魔力的观念,是法力的象征。湿婆的形象总是同他的妻子雪山神女联系在一起。夫妇二人象征着相对抗又相协作的创造力量。
男女生殖器官的交合像成了二神的象征,被视为宇宙的父母,形成了性力观念,从而发展成为性力教派。它是中世纪湿婆教的一个重要派别。在性力教的神话中恢复了原始的神母崇拜。在湿婆的妻子身上更为明显地反映出破坏力和创造力的结合,作为仁慈的女神她叫雪山神女,美貌而温柔,她的凶相化身为时母、黑色女神、难近母等。在晚期的画像中,她是乘坐狮子,手拿利剑,嗜血的疯狂女将。作为善良之神的雪山神女与她的姐姐恒河女神相似。
湿婆有二子,一是塞建陀,一是象头神。后者在中世纪十分流行。印度教内部的毗湿奴派和湿婆派在后期逐渐和解,从而出现了三一神(一个神有毗湿奴、梵天、湿婆三个化身)。中世纪还出现了对“诃哩诃罗”的崇拜。“诃哩”是毗湿奴,诃罗是湿婆。一神具有二神的特点。这也是两派和解的表现。
在北印度神话发展的同时,在南方居住的达罗毗荼人也发展了独特的丰富的神话。对印度神话有相当的影响。
《印度神话》章节
- 创世之初的传说故事
- 天庭权力的争斗
- 与妖魔和阿修罗的战争
- 罗夺回奶牛
- 因陀罗与旱魔夫利特之战
- 因陀罗击败那牟质
- 因陀罗与巨龙的战争
- 友邻王成为天帝
- 因陀罗回归
- 莎维德丽的傲慢
- 莎维德丽接受加耶德丽
- 日神苏里耶
- 月神苏摩
- 洪水灭世,摩奴造物
- 火神阿耆尼
- 死神的出世
- 风神之子的传说故事
- 湿婆的传说故事
- 雪山神女的诞生
- 雪山神女侍奉湿婆
- 湿婆怒杀爱神
- 雪山神女的苦修
- 众神祈求湿婆
- 湿婆与雪山神女结婚
- 塞健陀王子的诞生
- 塞健陀斩杀多罗迦
- 象头神出世
- 象头天神的传说
- 杜尔迦女神斩魔王
- 伯力称霸三界
- 毗湿奴化身侏儒救众神
- 伯力成为地界之王
- 海水干涸,众神期盼
- 萨竭罗国王的儿子
- 祭马的丢失和王子之死
- 跋吉罗陀引恒河之水下凡
- 伽德娜被诅咒变为奴仆
- 鸟王伽拉多救母
- 鹿角仙人的传说故事
- 搅乳海获得不老甘露
- 毗湿摩获得不老甘露
- 罗摩出的出生
- 流放生活悉多被劫
- 寻找悉多,准备战斗
- 罗摩大战罗波那
- 罗摩斩杀罗波那
- 悉多被弃
- 混乱的皇族关系
- 争斗的序幕
- 流亡之路与建国
- 黑公主受辱
- 再度流亡
- 隐藏身份
- 备战
- 俱卢之战开幕
- 迦尔纳和阿周那大战
- 摩诃婆罗多的尾声
- 黑天出生
- 婴儿期的黑天大发神威
- 少年调皮的黑天
- 山祭
- 因陀罗的惩戒
- 屡诛恶魔
- 忧愁的刚沙
- 刚沙派人刺杀黑天
- 前往乌图拉
- 黑天折断神弓
- 比赛开始的阻拦
- 刚沙王的阴谋
- 黑天斩杀刚沙王
- 那罗和达摩衍蒂相识
- 那罗于达摩衍蒂结婚
- 达摩衍蒂找丈夫
- 秒天找到达摩衍蒂
- 那罗一家团圆
- 莎维德丽选夫
- 莎维德丽与死神周旋
- 沙恭达罗的故事
- 美娘的故事
- 地狱的传说故事
- 弃老国的故事
- 土星的影子
- 九色鹿的故事
- 云发修炼回生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