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尾负鼠
时间:2020-04-30 14:03:02
![]() | ||||||||||||||
保护状况 | ||||||||||||||
![]() 无危(IUCN 2.3) | ||||||||||||||
科学分类 | ||||||||||||||
| ||||||||||||||
二名法 | ||||||||||||||
Trichosurus vulpecula (Kerr, 1792) |
帚尾袋貂(Trichosurus vulpecula),又名走地蝠袋鼠或狐袋鼬,是体型最大的袋貂。其学名的意思是“毛尾的小狐”,因为它们的外观像狐。它们的尾巴有盘卷能力,下身底部则没有毛。在城市中很易看见它们的踪迹,是小数生活在澳洲大自然及人工环境的动物之一。
帚尾袋貂是夜间活动的。它们主要是吃叶子的,但亦会吃细小的哺乳动物,如家鼠。在很多澳洲的栖息地中,桉树会占它们食物的大部分,但却并非主要部分。这可能是因在桉树叶中含有单宁酸或其他保护性的化学物质。在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它们是著名的抢掠者,专向果树、蔬菜园及厨房埋手。
行为

在日间,帚尾袋貂会在树上的巢或其他方便的地方(如天花的空间)睡觉。虽然它们主要是在树上生活的,但亦会有很多时间在地上出没。它们是可以站立的。
雄性帚尾袋貂会发出非常大的嘶叫来保护领土。它们亦会有其他的发声,主要都是喀嚓声。大部分帚尾袋貂都相对寂静。它们一般都是独自生活,或以细小群族聚居。帚尾袋貂是有高度的区域性,对外来的动物或负鼠本身都带有攻击性。
饲养
在很多地区都是禁止饲养帚尾袋貂的。若是人工养大的刷尾负鼠,会很驯服,但仍会本能性的到处搜寻。人工哺育帚尾袋貂需要在断奶后,以树叶及花朵、或果实及蔬菜来取代母乳。一般的错误是主要以果实及蔬菜来喂饲,这会阻碍食道内微生物的发育,严重会造成死亡。
帚尾袋貂是非常聪明的动物,智力可与狗相比,故可以教授饲养的帚尾袋貂一些花式,如“坐下”等一般动作。教授时须留意要给予确实的指示,并经常给予奖励。
生态的影响

欧洲移民曾在新西兰发展毛皮工业而引入帚尾袋貂,现时它们的数量约有7000万头。引入帚尾袋貂造成了生态的破坏,因为当地的植物都是在没有帚尾袋貂的情况下进行演化。帚尾袋貂选择性地吃当地的蔬菜,特别对阔叶树(如铁心木属)造成破坏。从而引发与鸟类对食物的竞争、森林的组成及冠层的瓦解。它们对假山毛榉属没有很大的影响,但它们吃了很多自然生长的品种,从而减少了假山毛榉属的多样性。帚尾袋貂是机会主义者,会掠食鸟类的蛋。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的入侵物种专家小组(ISSG)列为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
帚尾袋貂被认为是牛结核病的带菌者,对牛乳业、牛肉业及鹿肉业造成危害。但是其传播途径却未曾清楚。
捕捉及毒杀帚尾袋貂能成功的减少其数量。一般的猎人为控制害虫或狩猎毛皮都会使用氰化物来杀死帚尾袋貂,而新西兰政府则使用代号1080的氟醋酸钠来处理较大的面积。研究发现原住的鸟类只有少量的减少,而原住的无脊椎动物及哺乳动物则会在它们的数量回升后而被比下去。另一个好处是一些其他入侵物种的副猎获。个别亦有报告指宠物受到1080的毒害,成因可能是吃了被毒杀的帚尾袋貂尸体。
为避免对幼树造成破坏,帚尾袋貂的数量须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约为5%。帚尾袋貂在新西兰被认为是主要的生态危害,一些生态组织更建议将之灭绝。但是它们所造成的影响是很复杂的,尤其加上红鹿及山羊的引入,另外人类活动如农业、砍伐森林及矿业等。
狩捕帚尾袋貂一直持续,它们的毛皮亦被作为买卖。不过这些因毛皮而被猎杀的刷尾负鼠数量比因中毒而死亡只属小数。环境学者质疑这个行业是否为减少或灭绝帚尾袋貂。一些新西兰公司将它们的毛皮出口至*、香港及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