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屠四川,真是天大的冤枉

时间:2017-03-21 14:13:07

分类:张献忠

明末清初,在四川发生了大屠杀的战争,人口急剧下降。“弥望千里,绝无人烟。“但清朝期间所编撰的“史料”以及一些“记录”等都把大屠杀的责任归于张献忠。事实却出乎意料!大明崇祯十七年(1644),中国历史舞台上竟先后出现五个皇帝,这就是:大明崇祯帝朱由检、大清顺治帝福临、大顺永昌帝李自成、大西大顺帝张献忠以及南明弘光帝朱由崧。1644年,大明王朝崩溃,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李自成胜于北京,败于山海关,大顺政权覆亡;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国号“大西”,改元大顺。大顺二年(清顺治二年,1645)夏,南明福王弘光政权灭亡。

一年不到,五个皇帝只剩下两个,天下成了大清顺治帝与大西大顺帝的对决。大清当然实力占优。于是清廷用剿抚兼施的策略:一面以何洛会为定西大将军进剿四川,一面派人下诏诱降张献忠,劝说他归顺清朝。大顺三年(清顺治三年,1646)清兵南下,由于叛徒的出卖,张献忠于盐亭县凤凰山被清军将领豪格射杀身亡。张献忠死后,余部继续转战四川各地。直到顺治十六年(1659),清军攻陷渝城(重庆)后,才算平复四川。问题出来了:如果四川数百万人真是张献忠所屠尽,那么四川怎么可能拥有抗清二十年的组织后勤和兵源补充?“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这是1649年清军在四川张贴的一份文告。可见清朝所谓张献忠屠蜀的记载应该是清廷的栽赃。因为成王败寇,历史是由战胜者书写的。本来是清兵自己所干的好事,可以赖到早已战死的张献忠头上。我们见过无耻的,但没见过这么无耻的。

清政府口中的张献忠

清政府口中的张献忠

不知张献忠称帝时取年号“大顺”是否就是典出《老子》,但张献忠确实和道教颇有渊源。《古今笔记精华》辑有《奇文》一篇,录张献忠祭奠道教神仙张亚子的文字:“咱老子姓张,尔也姓张,咱老子与尔联了宗罢。尚飨。张亚子是东晋人,曾长期住居七曲山,他晓诗书,精医术,为贫苦乡民诊病施药,排忧解难,敬老爱幼,扶危济困,深受百姓爱戴,死后建此庙以纪念。唐封英显王,元代称为文昌帝君。明清全国各地建文昌祠,因为文昌帝君发祥于梓潼,故又称梓潼帝君。张献忠称帝后,追尊文昌为大祖高皇帝,以文昌庙为张献忠家庙。这就算与道教所供奉梓潼帝君张亚子联宗了。

今日四川梓潼县的七曲山大庙,是中国第一座文昌帝君庙。奉祀主神自然是文昌帝君张亚子,但在大庙的风洞楼上还塑了一尊张献忠的绿袍像。每年二、八月时,梓潼居民都要到塑像前参拜一番。当地传说是明朝崇祯年间,官逼民反,张献忠领兵对抗朝廷,到了梓潼后,杀贪官、开米仓,解决百姓长期的缺粮之苦,因此虽然朝廷大举围杀张献忠,四川百姓对于张献忠却有拥戴之心。当时梓潼居民都说:八大王多像雅子帝君的后代呀!此话传到草莽出身的张献忠耳中,不禁眉开眼笑,就亲自到庙中走一走。张献忠到了庙里一看,说:张亚子是咱张家祖宗,从今以后,这里就是咱家的大庙了。后来张献忠转战他处,但是梓潼百姓对他仍念念不忘,就在大庙中立下一尊八大王的塑像,每年到了张献忠当初入川的日子,就来大庙吊祭,以不忘张献忠济民的恩情。梓潼人民出于对大西王的崇敬,称七曲山张献忠家庙曰“太庙”,为避人耳目,又称“大庙”。这也印证了刘献廷《广阳杂记》的记载:“余闻张献忠来衡州,不戮一人。以问娄圣功,则果然也。”

想来可笑,清朝为了栽赃,还曾编出了一个“七杀碑”的传说流传甚广。

说张献忠不仅杀人如麻,还在他杀人的地方立了个碑,碑上写有:“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但1934年由一位英国传教士在四川广汉发现的出土文物张献忠的《六言圣谕碑》,碑文却是:“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无一杀字。可见清廷的御用文人们指鹿为马、颠倒是非的本事。其实,细细考究一下《圣谕碑》的碑文,还真是正宗的道教思想:上天生育万物赐予人,而人却没有一物可用来报答上天。苍天在上,人要懂得思量,懂得感恩与反省。这个张献忠,还真绝非池中之物。

难怪胜利的清政府将他妖魔化,要让他被人民唾弃,永世不得翻身。但你可以欺骗一时,也可以欺骗一世,甚至可以欺骗两三百年,可还是欺骗不了永远。

张献忠的其它文章:

与本文近似的文章:

阅读更多:张献忠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