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绶轶事

时间:2019-03-18 11:40:09

分类:人物传评

张绶,字佩青,号南坡,徽县旧城人。幼年即有才名,清乾隆庚子举人,进士,廷试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嘉庆四年,充国史馆纂修,文渊阁校理,侍读学士。嘉庆六年,病逝于广西学政任上。

游学愧师

张绶自小好学,先生教的课程一遍就会,还能按自己的想法讲出大概意思来。他看书,只读一遍就能记住,连师傅都很惊奇。他十四岁参加县上的秀才考试,成绩列为一等。主考大人将卷子阅后转给县令阅看,县令看罢,命衙役传呼张绶来见。一看衙门里来人传唤,家里人不知是为啥,都十分害怕,张绶却不管这些,理直气壮地跟着衙役去了。

县令看来人是位十三、四岁的少年,以为不是试卷主人。等问过话后,觉得这个少年实在不平常,这么小的年纪,才学就这么好,将来一定是名扬四海的奇才,便破格提拔他为廪膳生,让他努力学习。谁知,他两次参加兰州府试,连举人的边都没沾上。他第三次参加兰州府试,还是名落孙山。这天,他信步走出驿馆,去五泉山游玩解闷。来到一处地方,听得好像有人给学生讲书。问了寺院僧人,才知道五泉山有个兰山书院,讲学的正是三年前乡试的主考大人,辞官后在此讲学。于是,他也不吭声,一连三天,都去听梁老先生讲学。第四天,先生讲《诗经》,张绶便写诗向先生求教。先生起初也没在意,只是对诗进行评改,后来才感到非常吃惊,忙问起籍贯、名字,这才深为后悔,感到自己当初阅卷时马虎,竟没有识透这位少年的文章。当年自己为国家选拔人才,竟让这样的栋梁之材落榜。心里愧悔交加,但又想,这个消息如传出去,岂不坏了自己名声?想到这里,虽对张绶十分热情,却绝口不提当年的事。

即席惊儒

有一年,张翰林以翰林院编修兼侍读的身份奉旨任学政视察江南,并且主持江南试院课考江南士子。试院诸考官设宴,为张大人接风洗尘。那些江南士子自恃饱学,席间,摆上来的一道道名菜,喝的各种名酒,均要张翰林讲出名字、产地、吃法,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诗词文章,如没有,则要即席吟咏出来。想以此为难张翰林,试一下他的学识。

想那张绶自中进士后,供职翰林院编纂《四库全书》,二十余年苦苦攻读,各类奇书典籍不知看过多少,陪驾侍宴,皇家御厨做烹各式名点名菜,不知吃过多少,全国各地的各种贡品名酒,不知品尝过多少,所以,这些都没有难倒张翰林。与之相连的诗词文章,有则朗朗诵来,无则即席吟咏。诗词歌赋应声对答,赞语短文随物而发。在座者无不惊叹,自愧不如!

在一片赞叹声中,厨师又端上来一道菜。只见一个淡豆青色的大瓷盘中,盛着红彤彤的一颗“人头”,五官虽嫌模糊,眉目却也俱全。众人不看则已,一见皆心惊肉跳。一席人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等张翰林开口。这时,张翰林犯了难,这道菜,他既叫不上名字,也不知道如何吃法。绞尽脑汁,左思右想,窘得脸热耳红,也想不出个名堂来。这时,他猛抬头,看见窗外一树青梅,一树绿杏,茂密的树叶掩映着一嘟噜一嘟噜未熟的果子,不由得满嘴酸水直冒,不由突然忆起自己儿时念私塾时,曾听师傅讲一本怪书上,有“人头菜,醋点睛”的话。当时只是觉得奇怪,今日场面上的这道菜,不知是不是和师傅读的怪书是一回事?转念又想,今日不妨如法一试,如果不是,也就不怕出丑,向大家诚心请教就是了。想到这里,反倒静下心来。于是从容地拿起汤匙,舀了一匙姜醋,向盘中的这道莱的眼睛浇去。只听得盘中“簌”地一声响,众人循声看去,只见人头菜变成一朵硕大的红莲花来。

张翰林放下汤匙,侃侃而言道:“此菜名曰‘人头菜’,是江南的一道名菜。吃时以姜醋浇之双睛,为酸醋所激而开,即化为莲花一朵,食之甘美异常,实为难得之品。”又吟诗一首:“人头菜,醋点睛,化为莲花人人惊。此物只应天上有,何人偷来放盘中?”满座人听罢,都拍手称妙,均道张大人学问满腹,名不虚传。

人物传评的其它文章:

与本文近似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