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大僚何宗韩
时间:2019-03-18 11:41:36
分类:人物传评
何宗韩,号桐藩,字对溪,家乡人称呼何道爷,文县上丹乡(今丹堡乡)关爷楼村人。
何宗韩为人憨厚,办事公道。一次,库房丢失了金册和一铸印,朝廷不分青红皂白,就将主管铸印局的大吏抓捕,准备处以死罪。何宗韩认为这样处理不合法,便直言上书:“舍盗不问,即诛大吏。何益?”后经派人调查,果然发现了盗贼,受牵连者无不感激仗义执言的何宗韩。上司从此也格外器重他,准备推荐他到地方任县官。大宗伯蔚州李公不以为然,他说:“何宗韩是个有本事的人,让他当个县官未免大材小用了。”少宗伯江都唐公听说后,亲自召见了他,认为他的确是个人才,便推荐他担任江南分巡凤庐道按察司佥事,主管今安徽东部一带的数十处关税。在当时,这是一个“肥缺”,但何宗韩任职多年,廉洁奉公,为同僚所称赞。
何宗韩不仅居官清廉,而且对同僚们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行为深恶痛绝。他在任职凤庐道按察司佥事期间,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年,朱家口河水决堤进入安河,毁坏不少农舍和田地,百姓家破人亡,惨不忍睹。但州牧怕承担失察之罪,不但不据实上报,反而向朝廷谎报灾情:“朱家河决堤后水往下降,故而新增农田七千四百顷”。治河官吏报喜不报忧,报称 “新淤湖田九千三百顷。”何宗韩不怕得罪权贵,实事求是,直言上奏,力陈河水决堤后百姓所受的苦难,并且还亲自带人,深入灾区勘察灾情,安抚灾民,用确凿的事实和数据揭穿了州牧、河臣们的谎言。时任江苏巡抚的尹文端感叹地说:“何宗韩真是个贤臣啊!”遂上奏朝廷,不但免除了灾区百姓的赋税,而且还发仓栗,拨赈米,使百姓得到了赈济。由此,官吏们对他十分敬畏。“人有不善,惟恐闻于公,为相语曰:不畏王公怒,但畏何公知。”
凤庐地处淮河流域,淮河常常泛滥,百姓深受其害。何宗韩任聘期间,对治理淮河提出了许多设想,采取了不少措施,效果很好。先是疏浚了庐县的金斗河,又将宿县城北的小河与二水贯通,后又凿通了桃沟燕子口,以泄萧、徐、永城之水。并发展水运,便利商旅。同时,整顿了淮河上的营汛,裁减冗员,加强了水汛督察,遏制了洪水之患。因治水有功,雍正皇帝召见了他,称赞说:“陕甘竟无大僚,即何宗韩可用。”遂提升他为少廷尉。清世宗雍正十二年(1734年),钦点从耕籍田九卿及渴陵扈从官,在陪同皇帝籍耕土陵时,他提出不少利国利民的建议,如分州县僚佐驻要地,裁各关试用官以清椎政,罢六曹委署官从重职守等,都被雍正采纳,并诏行天下。次年又陪侍经筵,深受皇帝宠信。朝臣们当时都认为何宗韩将会受到重用。不料,由于足疾突发,难以行走,只得求皇帝恩准,回归故里养疾。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何宗韩当主考官的故事,为了整治考场舞弊和有些考生的傲气,他给考生出了偏题。一次考试中,他叫人将一个羊头用锥子钉到房梁上,命题“头悬梁、锥刺股”,可是考试结束都在等考官出题,因此都没有考中。又一次,他派两人装小鬼在市面上敲鼓走了一圈,命题 “小鬼闹市小人也”,考生又没有考中一个,都十分气愤。大家商量给何考官出了一副上联“虎去山还在”,要他应下联,何应道“山在虎还来”。由此,有些考生买通地仙,即风水先生到文县何的家乡斩龙脉,意思是不让何的家乡出人才,现在在丹堡和文县一些山头上还可以看到被挖的痕迹。何宗韩辞官回乡后置义田、焚贷券、倡修文庙及阴平桥和南崖寺,做了很多善事。并亲笔撰写了《南崖寺碑记》,后竟一病不起,于乾隆九年(1744年)5月初3日病逝,终年66岁。
何宗韩爱读书,学问渊博。任祠祭司员外郎时,正值《清会典》编修之际,他负责了朝会、郊庙、乡会、科举等条文的增订工作。著作主要有《族谱》、《北行纪程》、《敦仁堂集》等,可惜均已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