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儒家,又称儒学、儒教,东亚地区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中国思想文化主流,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承,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儒家初出现时声势微弱,起初仅是诸子百家之一,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为学术思想主流,以及中国朝廷官方的意识形态,逐渐渗透到专制政治的各个层面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儒家在秦代大受迫害,自汉代起却得到朝廷独尊,成为官学与国教,掌握文化教育与入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崇高地位。在两晋南北朝和唐代,儒家与佛、道二家并称三教,儒学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领域的领导地位,继后经宋儒重新阐释,形成理学,发展心性之学,儒家得以重振声势,伦理思想渗透到中国社会各个层面,并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琉球等地,大受尊崇,成为东亚一大学术思想体系,在朝鲜尤其深入民心,其流布较在中国本土更为普及。

儒家尊崇孔子为圣人,以四书五经为经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二程、朱熹、王阳明、顾炎武、朝鲜李退溪、日本山崎闇斋等等大儒加以发扬,历久而犹新,对东亚政治文化与道德教育都有重大贡献。20世纪中国内忧外患,国力衰弱,儒家普遍受知识分子以至一般国民批评和唾弃,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和破坏,儒家失去可供托身的制度或组织,脱离于平民百姓的生活,仅获新儒家等少数学者仍然献身和发扬。现代中国人在生活经验中,实际甚少接触儒家价值,没有参与儒学的机会。儒家教育没有寄身之所,儒家价值和日常生活越来越疏远。海外华人接触儒家,来自书本亦远多于来自生活经验。现代儒家趋向学术转型,学者着重探讨儒家属于什么形态的宗教或哲学,以及现代人怎样才能在儒学中安身立命。学者一般推断,儒家势难重拾昔日光辉,但其伦理思想对东亚的文化教育以至经济发展仍将有所贡献。

儒家

儒家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