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华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端日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送离五瘟神,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在华人世界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有人称其为诗人节(有些地方是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是华人三大节日之一,与新年、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琉球、台湾、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

端午节赛龙舟

端午节赛龙舟

起源

端午节源于对恶日(即农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也是祭龙的节日,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虽然中国的端午节常视为纪念楚国诗人屈原与吴国忠臣伍子胥的节日,但不少习俗在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学者如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见闻一多《神话与诗》的《端午考》),可能是迎涛神祭图腾的习俗。相传古代中国南方吴越人(今江浙一带)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或装在竹筒中(即现在的粽子),投到江里去。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划着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

名称来源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习俗

驱瘟疫、瘟神

挂香草以辟邪驱瘟

挂香草以辟邪驱瘟

五月五日,古时亦称恶月恶日,先秦以来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认为疾病是瘟神降临,或是恶鬼邪魔附于人体所致,故人们于这天以不同的方式驱除瘟疫和恶运,人们会在这天贴神符,以避邪驱魔。

在江浙,民众会贴锺馗像,加以祭祀。民间传说,锺馗是唐代一士人,文才武艺均备,却因貌丑,在殿试时被皇帝除名,锺馗一怒之下撞殿阶而死。后锺馗的灵魂受到玉皇大帝的嘉许,成为专门捉拿恶鬼的大神,并且成为人们在岁末时敬拜的镇宅真君。人们想起专门捉鬼的锺馗,于是就在端午节悬挂锺馗图样了。

在福建,闽东一带祭拜五福王爷,闽南和闽南人移居的台湾则多半祭祀各府王爷神,希望王爷神能把瘟疫带走。

在四川则会祭拜瘟祖大神,瘟祖大神乃文昌帝君化身,能扫除五瘟疾病。中国西北地区则以苻坚、白起等英雄豪杰作为端午节扫除瘟疫的祭祀对象。

驱五毒

古代人们将蛇、蝎、壁虎、蜈蚣、蟾蜍等称为五毒。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

粽子是大中华地区、日本关西至北陆地区、越南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每到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和包粽子,除自家吃外,亲友之间还互相馈赠。端午吃粽子习俗源自中国东汉,当时,人们已习惯于五月五日及夏至期间开始吃独具清香而消暑的粽子了。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现在各地粽子不论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盐豆粽、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等。后世也象征包粽=包中(谐音),意味着考试金榜题名的好兆头。

划龙舟

在大中华地区、日本、琉球,端午节会划龙舟。划龙舟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因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因不得重用而投江,民众竞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尸体。其实东亚地区的划龙舟并不限于端午才举行,龙舟竞渡的习俗也早于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如姑苏就以龙舟有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习俗。古人将船当作送走灾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越快越好,于是便衍生出端午竞渡习俗了。古代参加竞渡的龙舟已很讲究:船身窄而长,还有龙头、龙尾和鳞甲等装饰,船上结七彩,张旗伞。竞渡时锣鼓喧闹、鞭炮齐鸣、万人喝彩,场面极为壮观。可见龙舟竞渡其实也是驱瘟避邪的一种行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浓于悼念忠忱的爱国者。

悬香草

世俗要悬天中五瑞以辟邪驱瘟和逢凶化吉。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和龙船花。石榴花的根部可驱虫;蒜头有着浓烈的气味,悬于门外据说亦有驱瘟辟邪之效;通常菖蒲被认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剑斩千邪之说;而艾草则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种可以治疗疾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以使身体健康。现在看来,悬天中五瑞确实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端午节时值初夏,多雨潮湿,病菌容易滋生,悬菖蒲、艾草等可以借助它们挥发的气味清洁空气,消除病毒。也有些地区因应当地出产的植物而有所变化,或将香草煎药、榨汁服用。

也有把香草用作洗澡、洗头洗屁股,例如有的地方以兰草蒸煮于水中沐浴,用以辟邪,称为洗百病,所以端午节亦有“沐兰节”之称。

有些地区会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以僻邪驱瘴。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

雄黄酒

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炮制的白酒或黄酒,华人一般在端午节饮用,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古人不但把雄黄粉末撒在蚊虫孳生的地方,还饮用雄黄酒来祈望能够避邪,让自己不生病。古老传说,端午节时白素贞不慎喝下雄黄酒,现出白蛇原形吓死许仙的故事

佩香囊

传统上女性会精心制作玲珑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内装芳香馥郁的药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气具有驱蚊辟秽的功效。心灵手巧的母亲还会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黄瓜、胖娃娃、小纱灯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样的小玩物,挂在孩子的身上,据说也是为了驱除瘟疫。

缠五彩丝线

有些地区端午节时会把五彩丝线缠在手腕或挂在身上,传说可以续命,祈盼长命多福。在朝鲜半岛古代,大臣还会在丝线上串上由君主所赐的急救药玉枢丹。

相关俗语

  • 吃掉端午粽,还有三日冻
  • 未食五月粽,寒衣唔入栊
  • 未食五月粽,破裘不愿放

 

端午节相关百科

端午节的相关文章

  • 端午节的由来

    早在周朝,在五月五日就有“蓄兰而沐”的习俗,但自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自尽以后, 端午节逐渐演变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成了中国农历中惟一的一个因真人真事而被纪念的节日。 ” [阅读]

  • 端午与佛教之间有什么联系?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端午的神秘性渗透到佛教中, 使一些佛教内部的大事也与端午有了联系。” [阅读]

  • 端午节龙舟竞赛击鼓是为驱鬼

    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底层的端午对外来佛教产生了深刻影响。《古尊宿语录》卷44载,宋代和尚也过端午节: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五月五日上堂云:“今朝五月复端午,随众生心解分布棕子。” [阅读]

  • 古诗中描述端午节的小故事有哪些?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仅仅72卷《全宋诗》中诗题里含有“端午”两字的就有218首,还不包括诗句中写到端午情景、端午习俗的。《全唐诗》中直接写到端午的诗也不在少数。” [阅读]

  • 古代文人也爱吃粽子,他们是怎么过端午节的?

    诗人和吃货是两个并不矛盾的词,在我国古代,越是文化人,就越讲究吃。文人们端午吃粽子就是一个明证,比如说,那粽叶非得是太湖里的,那糯米非得黄河边上的才好……古人吃粽子,花样繁多。” [阅读]

  • 古代端午节最早的食物是一碗猫头鹰羹?

    五月五日汉代宫廷,就流行皇帝带着大臣一起喝猫头鹰肉汤的典故 ,而各地州郡也要主办喝猫头鹰肉汤这种仪式。据说是因为猫头鹰是害母的不孝之鸟,古人借此彰显孝道和忠君思想。” [阅读]

  • 粽子最早的记载是什么时候,它的起源是什么?

    端午节祭祀先祖,其实是后人赋予的内容。古人对端午其实有种种说法,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 [阅读]

  • 关于端午节粽子的发展史

    在年复一年的端午节日更替中,粽子无论是外形还是食材,都已经生成得非常丰富了,现在,甚至有了“南粽”“北粽”的“粽派”体系。” [阅读]

  • 端午节不止有粽子,除了粽子还有哪些端午必吃美食

    说到端午节的饮食习俗,很多人只知道吃粽子,其实端午节的美食还有很多,下面小编为您介绍端午节的饮食习俗,以下20种端午节美食可不要错过了! ” [阅读]

  • 端午节全国各地的传统习俗及禁忌各不相同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但每一个地方又有一些不一样,下面带你看看全国各地不一样的习俗吧!” [阅读]

  • 端午九毒月为何要禁同房,什么是九毒月?

    有句老话:“服药百颗,不如一宵独卧”。由于节气和时间的缘由,因此端午九毒月能全月不同房,对身心都有极大的好处。所以古代有习俗,五月让妇女回娘家住一个月,一年保平安。” [阅读]

  • 端午节喝雄黄酒小心中毒!端午为什么慎喝雄黄酒

    端午节堪称中国古代的“卫生防疫节”。仲夏天气湿热,又值汛期,百虫孳生,疫病易生。于是,人们会在端午这天熏艾洗浴,佩戴香囊,饮雄黄酒。在现如今看来,雄黄酒究竟能不能喝呢?” [阅读]

  • 破除端午节禁忌的传统方法是什么?

    端午节是个重要的日子,驱凶避邪是这个节日的重头戏,在风水上,也是有很多研究的,大家可以在这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日子里,用一些传统的方法为家人去病消灾。” [阅读]

  • 端午节禁忌多多,你知道多少?

    端午节是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喝雄黄酒的习俗。当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庆端午时,你知道端午节其实也是有很多禁忌的吗?除了过好节之外,也要记得遵从端午节禁忌。” [阅读]

  • 端午节唐太宗为什么要送扇子给大臣?

    贞观十八年五月唐太宗以御笔“飞白扇”赐给司徒长孙无忌及吏部尚书杨师道一事:“太宗为飞白书。作鸾凤蟠龙等字。笔势惊绝。谓司徒长孙无忌。吏部尚书杨师道曰。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朕今各赐君飞曰扇二枚。 ” [阅读]

端午节的相关知识

  •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在中国民间,端午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一说源于田文端午立新规。 据说当初屈原投江之后,每到五月初五屈原的祭日,人们都把米” [阅读]

  •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这一天,人们总要包粽子吃;有些地方,人们不仅吃粽子,而且还要举行赛龙舟的活动。说起这一习俗的来历,就要从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讲起。 这位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