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是三国时代吴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负责统领吴国军事和政治多年,并同时掌管民事,辅佐太子等。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62岁去世,葬于苏州,追谥昭侯。与周瑜、鲁肃和吕蒙合称四大都督。

陆逊是东吴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又一个声望颇高、功绩卓著的将领。他智勇兼备,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并且品质高尚。孙权把他比做成汤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
陆逊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他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在讨伐山越暴乱时,他巧设疑兵,多建部队番号,乘夜进入山谷,到处鸣起军号鼓角之声,造成有干军万马的声势,从心理上瓦解了叛军。然后一鼓作气勇猛进击,终于用很少的兵力平息了几万人的山越暴乱。
巧夺荆州一战,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使关羽完全丧失警惕,全力对付曹操。这样,吕蒙才得以兵不血刃轻取荆州。
夷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的著名战例。作为吴军主帅的陆逊统观两军主客观态势,确定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后发制人,相机破敌的战略。并充分利用地势及天候等有利条件,巧施火攻,一举击败蜀军。大获全胜后,又适时停止追击,使曹魏无隙可乘,战略全局运筹周密,堪称用兵奇略。
夷陵之战时,陆逊则又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诱敌深入、疲敌师志的战略方针。刘备十万之众来势凶猛。陆逊则主动放弃大片土地和战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区让给蜀军。待蜀军锐气顿减之时,陆逊巧用火攻大获胜利。从指挥艺术上说,作为一军之帅,陆逊的确是善于审时度势,做到了知己知彼,能准确捕捉战机,出奇制胜。
陆逊虽置身行伍,却还有一套治国安民的谋略。他任海昌屯田都尉时,政绩明显,深受百姓拥戴。他从当地土地贫瘠且连年干旱的实际出发,一方面开仓赈济贫民,一方面“劝课农桑,鼓励生产”,“百姓蒙赖”,称他为“神君”。他还曾上书孙权,对国家的严法苛刑提出批评,指出:“峻法严刑,非常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他建议孙权要象西汉刘邦那样轻刑便民,用黄老之法治理国家,要尽量少动干戈,务以养本保民为要,只有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才能富国强兵,统一天下。这些主张说明陆逊并非“一介武夫”,而是一个文武兼备的政治家、军事家。
陆逊的故事
陆逊金城戏青蛙
关羽听说东吴换个不知名的年轻人来都督荆州,非常轻视,马良劝他不可大意。于是,他派关平带上文书和礼物去吴营,明里祝贺陆逊升任都督,暗中却是探察虚实。” [阅读]
陆逊沉舟自保
只见陆逊将杏黄旗一挥,传令把船底打穿。大家以为是统帅发疯,风大浪大,船漏了不是自己找死吗?可军令如山倒,大家只好把船底打穿。” [阅读]
孙权试陆逊,丁奉夸其用兵如神
孙权想看看陆逊指挥步骑兵的本领,于是老将丁奉出了一道难题,要陆逊在陆水河东岸操练兵马。那一带有平原有丘陵,地势复杂,很能看出将领用兵的本领。” [阅读]
陆逊勇斗黄龙,为民除害
陆逊来镇守蒲圻州,决心为民除害。他打造了一艘铁船,选出五十名勇士,训练了一冬一春。夏天山洪暴发,黄龙又带着八个儿子来到隽水中推波助澜。陆逊开船到水中,追击黄龙和他的儿子。” [阅读]
陆逊学武,骄傲自满
陆逊十四五岁时,跟师傅学得几套拳术,方圆百里没有对手。他便骄傲自满起来,把师傅也不放在眼里。” [阅读]
孙权慧眼识陆逊
孙权被绑并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地说:“哨兵无过,他们尽忠尽职,应当受奖。陆逊治军有方,朝中元老也不用瞎操心了。”人们见孙权赏罚分明,知人善任,一齐高呼“万岁”。” [阅读]
三峡孔明碑
吴国兴兵伐蜀,刘备问孔明怎么办,孔明说他自有良策。他带上笔墨,驾舟来到巫峡神女峰下,在一块方圆数丈大的石壁上,挥毫写了一篇《联吴攻魏》的赋文。” [阅读]
火烧连营
一直到夜里,刘备才突出重围。幸亏沿途驿站的官兵用丢弃的辎重、盔甲堵塞山口要道,放火焚烧.阻挡敌人的追兵,刘备才得以逃到白帝城。” [阅读]
夷陵之战
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蜀国国主刘备亲自带兵攻打吴国。刘备派将军吴班、冯习率4万余人深入夷陵地区。孙权派大都督陆逊统领5万人,对抗蜀军。” [阅读]